曬家船

< 返回

曬家-面臨失傳的漁業文化

 

「既揾唔到食,工作又唔輕鬆」,這是顧問陳志豪形容曬家的工作。怪不得現時全港只剩下一間曬家,被形容為碩果僅存。而現年 70 多歲的船主王玉芳,也說全然為了興趣,才撐住這艘曬家船。

 

在避風塘內,不時見到一座座兩層高的船躉,頂層多是空的,沒有船頭,也沒有船尾,停在固定位置,這類船是曬家艇,沒有動力的,是以前專做鹹鮮魚及乾魷魚的曬家船,全盛時期,西壆入口附近及香港仔中心對出海面,泊了大約一百艘曬家船。現時,曬家行業式微,而曬家船的功能也隨之改變,現時多充作船躉之用。


攝影隊由顧問陳志豪安排下,登上王玉芳的曬家船,她說行家都稱呼她為坤嫂,自從 40 多年前嫁到這裡,便開始跟隨丈夫做曬家,她介紹這艘船長 40 多呎,濶 20 多呎,共兩層,下層船頭位置是工作間,洗魚、劏魚、 醃魚都在此處,有一張四方形的大工作枱,共僱有四名伙記,都在這裡整理魚貨的。船尾位置則是冷藏櫃和休息間,製好的鹹鮮魚需要冷藏。頂層則是曬間,搭了大鐵架,船頂鋪了網,以防雀鳥啄食攤在曬架的貨品。

 

莫以為曬家就只靠陽光將貨品曬乾。乾度的掌握也十分重要,所以要㨂最好的陽光,而且後期要以風機繼續吹乾。最好的陽光就是一大朝早的陽光,所以做曬家的,都要天未光便起身工作,準備好要曬的魚貨,迎接一早的陽光。通常用作製鹹鮮魚的,包括黃花魚和馬友。醃了的魚貨擺上架,不能曬得太久,否則會曬到出油,並且要視乎陽光照射方向而將魚貨略為移動。

 


 


整門手藝,例如醃製時間,放在曬架時間,風乾時間等,只其中一樣出錯,貨品便會變差。坤嫂說,很難將每一個細項記下來,都是靠經驗的。以前,出名味美的九龍吊片都是靠經驗將魷魚曬乾至七成,然後便放在雪櫃待賣。

 

陳志豪表示,現時已經再沒有九龍吊片了,一方面沒有靚魷魚供應作材料,即使有靚貨,食客都會選擇食用新鮮魷魚,多不願意額外花錢,購買偏貴的手工精製貨。同樣情況也出現在鹹鮮魚,製作過程需要付出一擔心機,但却賣不到好價錢。所以說這行揾唔到食,難以吸引新人入行。


 


多角度展示


相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