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仔避風塘

香港仔避風塘的重新佈局


香港仔昔日為四大漁村之首,全盛期約有五萬名漁民聚集於處。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,香港仔避風塘泊滿了漁船,這裡是漁民的水上生活圈,工作和起居都在這裡。漁民居住的小艇,多是退役不能再出海作業的破舊漁船,設備簡陋,高峰期泊有數以千計這類的住家艇。而在涌尾 (現時逸港居對開)一帶,則搭建了密密麻麻的棚屋,都是極其簡陋的房舍。有點像香港早期寮屋區的感覺。

 

生活於水上,自然形成一個水上社區。聽說漁民都不大喜歡上岸購物,避風塘內的生活所需品可以說是自給自足。上一代的漁民說,在避風塘內,想要什麼都可以買到。這裡,有專賣木柴供生火的小艇,有專賣雜貨糧食乾貨的雜貨艇,有售賣奶茶咖啡像小型茶餐廳的小艇,亦有小孩子最愛的雪糕艇,粉艇,即現時有名的漁港美食艇仔粉。漁民擺酒飲宴的歌塘船,供遊客觀光飲食的高級食府海鮮舫,都是避風塘的一時盛景。穿梭於其中的還有載人小艇,猶似現時的公車,為漁民提供便利,也為上學的小童提供接送返學的服務。一個人口稠密的水上社區,充滿生氣。

 

當時,避風塘內佈滿漁船和住家艇。現時,上一代的漁民經常掛在口邊的,是「避風塘內遊艇多過漁船」,而且「岸邊多了很多高樓大廈」,這都是眼所見的時代變遷。然而,漁業雖然式微,却不是停頓了。現時,香港仔避風塘依舊泊有不少漁船,大大小小,不同形態的。漁船所代表的舊社會,與旁邊矗立的新型建築物,恰好形成一幅特別的社區圖畫,展現出城市中的漁港獨特面貌。

 

現時,泊於香港仔避風塘的船隻各樣種類也有。據項目顧問陳志豪介紹,船隻泊位佈局是隨意的,沒有規定什麼船泊什麼位置,因此可以見到不少遊艇穿插其中,泊在一艘舊漁船旁邊。不過,細看之下也是亂中有序的。由避風塘西壆數起,會先見到一排小船,是釣魚船,主要供消閒之用,再進入便見到像巨無霸的大型漁船,這是拖船,船身可以長達6米,這些龐然巨物多泊在入口不遠處,方便出入。再進入便是魚市場位置,可以見到體積較拖船為小的中型漁船,這些漁船在甲板及頂層佈滿白色發泡膠箱,是收魚船,這類漁船是近數十年演變的新船種,是供應市民新鮮魚獲的重要功臣。

 

而近香港仔中心處,昔日泊滿了曬家船,曬家船是沒有船頭和船尾的船躉,沒有動力的,領有特別牌照,需在避風塘固定在某一位置,不能移動。昔日,曬家船充當生産船及住家艇角色,不少漁民家庭一家多口住在曬家船,船尾位置是休息間,頂層及底層甲板是工作間。今日在避風塘內,雖然仍有不少曬家船,可真正仍在做曬魷魚和咸鮮魚的,只剩一艘,泊在岸邊。據說這艘曬家船以前盛產九龍吊片,現在這門手藝已失傳了。至於其他曬家船,大部分已經改裝作其他用途。

 

避風塘設有兩個出入口,西壆之外另一邊是東𡒊而模跨香港仔和鴨脷洲兩岸的是鴨脷洲大橋,避風塘亦以此為界線劃分東面和西面。過了橋位,可見到不少罟仔艇,這些漁船最易識別之處,是船身裝有多盞大射燈,用作捕釣時照魚的,據漁民說,魚是跟火的,落網前先以光照吸引魚群。

 

避風塘東面泊著很多遊艇,近遊艇會位置還設置了由海事處管理的遊艇區,泊位都滿爆了。而沒有泊位的遊艇,便泊在避風塘其他位置,因此,遊艇其實是隨處可見的。

 

遊艇的新,漁船的舊;這新與舊為社區帶來了獨特的漁港城市面貌。同時,也帶來了可能出現的衝突,遊艇與漁船;原住漁民與新遷入人士,都因作息不同而有可能出現磨擦,這亦是社區演化過程而衍生的另一種現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