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仔魚市場門口貼有告示,指非業界人士不得內進。可魚市場並非密封,一邊沿海,面向避風塘,一邊沿岸,面向香港仔,整座建築物只一層高,沿馬路以圍牆分隔,從避風塘望去,或是從田灣天橋望下去,可以隱約窺見內部情況。畢竟是外人勿訪,始終難憑眼見便清楚魚市場內裡運作,抺不去那份神祕感覺。
為了趕及街市一大清早便有新鮮魚產迎候市民選購,魚市場的操作時間和一般人的作息時間大不同。零晨時分,當四周漆黑一片,魚市場便亮起燈來,開始一天的工作。收魚船陸續埋岸卸下魚貨,俗稱販仔的批發商在欄檔守候,準備選貨,而負責運輸的員工,也準備充了氣的魚缸,第一時間將貨送到街市。這連串的工作,都在清晨五、六點做妥。
才這時睡醒的一般市民,可能在上班路途中經過魚市場,所感受的却是另一種情景。忙碌了半天,魚市場在上午時分開始靜下來,只餘下一些手尾工作要處理。因此,我們平時窺見的魚市場,總覺得有點靜悄悄,難以理解香港仔魚市場如何成為供應全港大部分海鮮的出發點。
「由白晝至黑夜 – 香港仔魚市場」紀錄片,將魚市場的運作真實地透視出來,當中有機會訪問了一些關鍵人物,都是出身於漁民家族,在魚市場工作了幾十年的漁民,有魚檔老闆,有魚商會主席,有具備漁業知識的運輸司機,他們代表著魚產供應鏈的不同關口,真誠地分享自己的故事,都滿有漁民的樸實作風。
被訪者都是家族第三代的漁民,自少跟著家人邊做邊學,現時每一位年逾60, 却仍親力親為,在檔口前成個大忙人,依然精力充沛。各人的話題均饒有趣味。漁業是非一般的行業,受訪者從多角度述說,反映出漁民的經營智慧。包括了白手興家的成興仔,如何看準時機發展至現時成為批發冰鮮魚的最大檔主;有蝦王之稱的李彩華分享如何擴充客戶群;也有身材健碩的鯊哥,如何將海鮮處理好,以第一時間送至零售點。更有香港仔漁業海鮮商會主席陳富明回顧魚市場數十年來的發展,道出漁民的努力求變。
博物館拍攝顧問陳志豪,亦以海鮮檔檔主身分,一手捉著大大隻的生猛龍蝦,一邊介紹香港水域原來魚產豐富,但並非每個人都有本事去捉。他指出,海產資源豐富,在不同海域的魚產,要以不同方法去捕捉,漁民的捕魚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。陳志豪過去多年充當導賞員,在地區織籌辦的魚市場導賞中介紹漁業運作。他說,香港仔魚市場發展至今,是供應全港七成魚產的集散地,在這裡沒有的魚貨,應該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的。十足肯定了香港仔魚市場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