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述歷史專輯

< 返回
香港仔魚欄光輝歲月的見證人
譚金妹

廣為香人熟的東京築地市場,曾是全球營運規模最大的海鮮批市場,不少旅客慕名到訪,為的不只是品嚐新鮮海產,更希望一睹吞拿魚拍賣過程。然,被譽為「港版築地」的香港仔魚市場,於二十世紀6070年代漁業全盛期,當中的魚欄可謂盛極一時,零晨時分人頭湧湧,拍賣魚產聲音像墟市一樣熱鬧。譚金妹就是其一位見證香港仔魚欄輝的人物。

 

所謂「魚欄」,是指魚市場內的批發檔口,當漁民將魚獲運送上岸,欄口職員會將這些魚貨分類,放在盤內,準備拍賣。譚金妹生於漁民世家,家族經營蝦艇,婚後幫助從魚欄買手工的丈夫家,一做便是五十年。

 

凌晨時分,漁船陸續埋岸,將魚獲從船上滑下,那時四周漆黑一片,正是一般人好夢正酣時份。譚金妹表示,漁民在船頭裝上斜板趕著把魚獲送上岸,「大量新鮮魚獲從斜板滑下來,販仔爭相購買。」她繪聲繪影地形容昔日魚欄興盛的場面,又指場內的工作人員會把鮮魚分門別類放進黃色的盤子,好讓販仔選購。各販仔手上拿著有自己舖名的「飛頭紙」,見到合心水的魚獲便把「飛頭紙」放進盛滿鮮魚的黃色盤子內,如價格合意即可成交。「粗場內有幾百人,人山人海。各人都搶住買貨,叫喧聲此起彼落,很是嘈雜的。」這樣的拍賣情景至清晨 5 點左右便告結束,魚貨要趕著運上車送出去。

 

譚金妹的老爺也有做打魚蛋的。當時,一些下價魚會買來進行加工,製作成魚蛋。當魚獲拍賣結束後,打魚蛋的前期工作便即場在欄口前就地進行。譚金妹稱,有另一班女工幫手將魚清洗和起肉,魚肉整後便可交去工場打漿製成魚蛋,「任何魚都可以做魚蛋。以魚獲比便,九棍、滑魚、大目等都會用上,白魚蛋、炸魚蛋都會做。」滋味尋源,原來聞名國際的香地道街頭小食 -- 咖哩魚蛋,以至吸引政客名流光顧的香港仔山窿魚蛋粉,都源起於香港仔魚欄。

 

時移世易,從事漁業的一群都面對不少挑戰,將生產轉型是其中一條出路。譚金妹稱本地魚蛋製作已息微,競爭成本不及內地,行家都已北上作業。至於魚欄的生意,氣亦不復當年。她指以前是販仔等魚到,現在則是魚等販仔買,其中可能歸咎於市供求問,「市場環境改變了,現在大部分魚獲都會運到內地,只有約兩成漁船仍會來港。」憶起往日魚欄的熱鬧光景,譚金妹感受良多。

 

現年24歲的黃贊峰是譚金妹的兒子,他約一年前開始幫忙看顧魚欄生意,兩母子一起工作。凌晨四時開始收貨,魚獲來自內地、日本、台灣等地,以至本地的蝦艇都有。黃贊峰表示,「我喜歡這裡的工作環境,自己家族的事業無理由放棄。」或許,就是靠譚金妹母子和一眾本地漁民對家業的堅持,市民才能每天品嚐新鮮的海產。這份對工作投入的態度,以及敬業樂業的精神,值得我們尊重和敬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