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述歷史專輯

< 返回
香港仔樓房街道活字典
周其仲

香港仔的發展歷史,與漁業、航運和工有密不可分的關係。二十世初,不少水上人聚居於香港仔避風塘,隨著時代發展,很多艇戶已陸續上岸。周其仲就是其中一戶由住家艇搬到陸上居住的漁民家庭。

 

周其仲是現屆香港仔街坊會理事長,1955年於香港出生,小時候居於香港仔的住家艇。雖來自漁民家族,但他就讀中二時已隨家人搬到田灣的唐樓居住,後來輾轉遷至香港仔,從此落地生根,沒有離開過香港仔。他有一位兄長,小時隨他一起工作餬口。「我哥哥最初是做生雪生意的,先從冰廠買入大條冰條,再賣給漁民作魚穫保鮮之用。後來適逢香港仔填海,我們便轉行從事地產代理。」周其仲兄弟二人其後成立合和地產,主做街坊生意,專門介紹水上人買樓置業。

 

談起當年的住宅市況,周其仲如數家珍。他指,當年社不穩,樓價跌,但人口卻一直膨脹,「香港仔漁民人口越來越多,有很大的住屋需求,大家開始有買樓自住的想法。」那是1970年代的事。他續說,當時樓宇不多,香港仔的住集中在香港仔大道及東勝道,主要為四至六層高的唐樓,「那時香港仔中心和大型公共屋邨還未興建。香仔大道最早期的洋樓是金香大廈和宏興大廈,臨海的有雙喜大廈,是區內鮮有、樓高二十多層的洋樓。」後來填海工程完成,建成了香港仔中心;80年代起,位於鴨脷洲的大型私人屋苑海怡半島落成,進一步解決區內住屋問題。

 

香港樓價之高乃人所共知事,從事地產代理多年的周其仲,可謂見證本港樓市的高低起跌。前身是船䲧的香港仔中心是區內首個落成的大型私人住宅項目,共分四期。他表示,漁民早期都購入第一期的單位,「以一個建築面積500呎的單位為例,當年只售大約18萬幾,港幣3,000元左右一呎。」周其仲稱,南區居民有個特性,很少會搬到其他區分置業,因為這裡空氣清新,而且充滿回和人情味。他表示香港仔商舖娛樂場所集中,五、六十年前區內已經有酒樓、戲院、街市、雜貨店等,「上館子的可以去德記、漁利泰餐廳;看電影可以去香島戲院或雙喜戲院;食魚蛋粉就去謝記或南記。街坊飲完茶便去行街購物、打麻雀,去哪裡都一樣方便。」

 

周其仲是一位十足的香港仔人,加上多年從事地產生意,對香港仔的街道及店舖瞭如指掌,例如在大石口擺檔的來記鮮果、湖南街有名的梁金靈醫館;新街市的九記大排檔;香港仔大道的周記等。這些店舖都是由本地人一手打造的地道品牌,,都深深印在周其仲的腦海中,也成為街坊的集體回憶。

 

周其仲對香港仔有一份深厚的感情,「唯隨著社區發展,商場進駐,引入連鎖商店,本地人經營的小店大部分已先後結業。而最令人不捨的,當然還有海鮮舫。這些,都敵不過時代的巨輪了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