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說中的譚公爺擁有長生不老之術,一直保持著少年的童顏。可是,譚公爺的善信却沒有這法力,隨著上一代的善信年紀漸長,下一代的年青人對傳統信俗失却熱情,位於石排灣道的譚公廟,雖然享有背山面海的地利,譚公爺廟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陳富明却表示,要攀上廟宇參拜,需要登上過百梯級,對於年長善信倍感吃力,令致廟宇人煙稀少,坦言正面對承傳的挑戰。
由薄扶林道乘車前往香港仔方向,進入田灣前經過石排灣道,這是行車公路,路旁沒有樓宇,只見一片山坡草叢,然而座落石排灣道的譚公廟,入口是一條油上深紅色漆油的樓梯,在綠綠的山坡中本是十分顯眼,但如果非專程到訪,便會很容易錯過。
田灣是香港仔的一個小區,上世紀早期田灣對開海面泊了不少漁船,田灣可算是一個漁民的社區。這小區現時還有不少船舶用品商店,紙紥舖,製作手工錦旗的小舖,留下漁民生活的社區記憶。香港仔譚公爺廟便座落在田灣區的山坡,譚公爺是漁民供奉的其中一位神靈。
本身是漁民家族出身的陳富明是現任譚公爺廟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,董事局成員主要是漁民街坊和老街坊,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士。據陳富明憶述,譚公廟的原址近海,在田灣未填海前,是靠近現時華人廟宇墳場的入口,當時那兒有一間冰廠,海邊是一個石灘。田灣早期的居民大多是漁民,深信譚公能保佑漁民平安出海回航、驅疫除瘟。隨著社區發展,譚公廟亦需要搬家,董事局幾經波折成功向政府申請覓地,得以重建廟宇,即現時廟宇所在之地,於一九九三年八月動土,歷時約一年建成。
陳富明介紹廟宇特色時指這是一所具規格的廟宇,紅牆綠瓦,廟宇頂部是立體的龍吐珠雕塑,保留著傳統的廟宇建築風格。廟旁有一所供奉土地公公的附屬小廟,廟宇大門對外一片空地,設有拜台和化寶爐。位處之地居高臨下,遠眺鴨脷洲海怡半島,避風塘,近望則是矗立田灣多年的興偉冰廠。廟內的神枱安放了譚公爺主神和其出遊神像,兩旁還供奉了觀音大使和天后娘娘,而譚公爺神像的面容仿似一名少年,這是相傳譚公爺有不老的神力。
譚公信俗在香港有悠長歷史,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。其他漁區如筲箕灣,亦設有譚公廟,並且每年均舉辦盛大的譚公誕。陳富明說,他們也在佛誕那日(即農曆四月初八)舉辦譚公誕慶典。活動包括抬著譚公爺的出遊神像,在香港仔中心一帶巡遊,大鑼大鼓,以助聲勢,吸引街坊圍觀,令更多人知道田灣譚公廟的存在和歷史。晚上並設宴慶祝,參加人數最高峰達數百人。
香港仔的譚公誕原本很低調的,只是善信前來廟宇參拜。陳富明表示,他在大約 20 年前上任,便覺得搞賀誕一定要熱熱鬧鬧,因此參考了其他區的賀誕活動,加插了巡遊,加插了舞獅,接近二百人的隊伍浩浩蕩蕩,抬著神像乘坐的木轎,沿途張開羅傘,高舉繽紛的錦旗,由香港仔大街出發,穿梭大街小巷,繞道至人多聚集的海濱公園,一路巡遊至譚公廟,沿途經過廟宇也會停下來參拜一番。整項巡遊活動維持一整個上午,街道兩旁圍滿了看熱鬧的街坊,場面盛大。
到達譚公廟,還有傳統的上香、切金豬儀式,壓軸節目是晚上在香港仔的酒樓設宴,場面最盛大時筵開三十多席,多達四百人參與。參與的善信以做生意為主,包括董事局董事,他們的下一代,漁民和街坊等。
隨著時間轉移,曾經活躍的董事局成員、善信等已紛紛老去,漁民的下一代也少有繼續從事漁業,參與賀誕及晚宴的人也越來越少。現時,每逢大節日,依然有少數善信前來祈福參拜,擺放供品、酒茶,並且上香供奉廟內的神靈。亦有善信帶著金銀衣紙、拜神衣,在此化寶。
可是,善信到訪可不是易事,無論是步行或是乘車前來石排灣道,到達入口處要行上過百梯級,對於年長人士並不容易。年逾六十的陳富明,現在還可以一口氣登上半山的譚公廟。他表示,隨著他這一代老去,譚公爺在田灣的歷史也會被淡忘,和其他社區文化一樣,不作保育便會逐漸消失。
站在廟宇前的空地,感覺很是舒服,頭頂有大樹遮蔭,享受著徐徐山風。陳富明說,廟旁的大榕樹枝葉茂盛,是乘涼的好地方。而廟旁有一條小山徑,一直行可連接港島徑,他說這裡有多張長石櫈,歡迎行山人士前來到訪,稍作休息,享受一下大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