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述歷史專輯

< 返回
外剛內柔的漁民婦運人物
黃火金

黃火金對自己作為漁民的身分有著很強烈的認同感。她憶述父親賣掉漁船時對她們眾兄弟姊妹的囑咐:「你們的脚是鹹的」,著他們緊記自己的漁民身分。由是,黃火金上岸後仍致力維護漁業界,先是成立了香港仔漁民婦女會,聚集了一班已上岸的漁民婦女,互相支持;近年成為珍珠養殖試驗計劃的推動者,協助漁民轉型;她並多年來為漁民發聲,入選為漁農界的選委會代表,她的政綱理念是改善避風塘規劃,增加漁船泊位等。可黃火金並非是一位剛烈的婦運人士,她說話談吐婉靜,有一顆温暖的心。

 

出生於漁民家庭,黃火金自幼便在艇上生活,見慣風浪,是家中長女,既要幫手出海捕魚,又要幫忙照顧弟妹,只六、七歲年紀少少已經要負責在漁船中揸舵,是一名有擔當的大家姐。她說,掌舵的角色是要固定船隻方向,「要很大力的」。

 

父家是經營網艇的,她憶述:「我們大多數會到橫欄島、蒲台島、南丫島等附近水域,用排釣方式捕魚。」漁民家庭一般都存有男尊女卑的傳統觀念,黃火金記得小時候隨家人出海,除了幫手捕魚,還要負責煮飯和打理家務。她說,最艱苦的是幫漁船補光油,每逢農曆年和端午節,屋企放大假,漁船會在避風塘停留耐些,一班姊妹會為木製的漁船進行修繕,包括剝削木面,補油打蠟,黃火金說這是一項苦差,然而男士都不會幫忙的。由於女士多貪靚,都樂意幫漁船扮靚,盡展巾幗氣度。

 

黃火金於1984年與丈夫成婚,當年漁民子弟舉辦婚事極具排場,富有傳統特色。她娓娓道來出嫁當日的細節:「男家的花車接我到深灣碼頭,然後由花艇接駁上船,新娘是女性,要由左邊登船的。」婚宴在太白海鮮舫舉辦,前來赴宴的漁民親友將船泊在海鮮舫旁,場面熱鬧。


 婚後黃火金起初搬到香港仔中心和夫家家人一起居住,後來自己一家也在香港仔中心置業。她說,香港仔中心的位置原本是一座船塢,清拆後建成多幢住宅,那時正值漁民搬遷上岸時期,有經濟能力的會選擇在香港仔中心置業,因為可以望到自己隻漁船。亦有不少漁民獲分配公屋,如黃竹坑邨、鴨脷洲邨、華富邨、石排灣邨等。

 

漁業全盛期過後,行業面對式微及轉型,黃火金說,一生都在海上工作的父親終於在1980 年決定賣掉漁船,十分不捨。「爸爸教導我們無論去到哪裡都不能忘本,要飲水思源,牢記自己漁民的身分。」她認為捕魚是一種專業,市民每日吃到的鮮活食材都靠漁民辛辛苦苦從大海捕獲,漁民文化值得被肯定和認同,她說:「香港的漁民文化是一種值得保留的族群文化,就好像客家、潮州文化一樣,漁民文化亦應該得到稱許。」她表示,從未打過魚的兒子都為自己是漁民子弟的身分引以為榮,她希望香港漁民文化的光輝歷史,得以紀錄及傳頌。